臺北中正 >> 大三元

在台灣吃異國料理的憑藉的不是金錢時間腸胃,而是賭性。在這樣的理論之上,港式料理也是一個高賠率、高風險的項目,這回卻又難得要賭一回拚拚看。對家是在第一回台北米其林就拿下一星評鑑的台北粵菜知名老店,大三元。

 

 

處心積慮想把公司聚餐拉去台北的我,跟愚公移山一樣。等同事下定決心、明年米其林都頒獎了,不如自己去。帶上港式料理的專門試吃夥伴陳半仙,eztable 訂到國慶日位子就去吃了。

大三元在去年拿到米其林一星,在我雷達中的中菜高端部落客對它們的評價比對頤宮好。這一波我雖是兩家都訂了,但心態不同:等著大三元的大放異彩,等著頤宮的過譽表現。

 

一樓包廂要低消,坐二樓大堂。沒吃早餐飢腸轆轆的我,對上點菜這麼慢的餐廳真的是餓到手腳無力。服務生來回穿梭,可能點菜的好像只有一個大叔。不知道是不是我功課做太漂亮,看起來會意見很多的大叔、對我們們的點菜表示讚許。

 

上菜。

 

苦茶油雞麵線。

位上,陳半仙的指定菜。除了苦茶油的濃郁香氣之外,被壓在其下的、是非~~~常多的酒味。事實證明我所言不假,因為一喝就紅的我,吃碗麵線像喝了台啤一樣紅。

麵線…就麵線。雞肉口感很嫩,不覺乾柴。

 

陳半仙吃得頗開心。我的話這本來就不是我喜歡吃的品項,好壞也就說不準了。

 

 

什錦三色拼。

海蜇、燒鴨、叉燒、臘味,四選三。小資如我,當然不會點海蜇,三色也就是其他三個了。

叉燒成色很淺,近乎橙色;微博的經驗告訴我,這味道會偏甜、少了焦香。果不出其所以然,刷醬的甜香遠多於油脂的香氣。部位明明算肥、卻不見香氣,可惜了這一口罪惡。比起來,家鴻的好吃很多。

臘味。我沒經驗,能比的店家也不多,僅西環坤記一家的臘味飯。大三元的…香氣是有,但口感有點單薄,是切得太小嗎?不確定。

Last shall be the best. 這燒鴨意外的好吃!肥,且不像叉燒那麼奢侈,並未浪費油脂去製造香氣。刷醬還算節制,不壓過食材的原味。挑嘴些來說的話,肉的口感還算嫩、但皮的口感不夠好。

 

整體來說,燒臘都還蠻弱的。旁邊一小皿台式泡菜,提示你這裡還是台灣。

 

 

椒鹽軟殼蟹。

一上菜就看出基本功。旁邊的拌炒蔬菜有蔥和四季豆,油亮的程度十分漂亮:鑊氣有,收油收的很不錯。

軟殼蟹其實不是我常吃的東西。不是我不喜歡,是平常吃飯的人數難以點這道菜。應該油炸過後的軟殼蟹,收油跟旁邊的配菜一樣好,口感軟Q。印象不錯的一道菜。

 

 

蒜香生抽蝦。

我的指定菜。做功課時、有高端格主寫了十訪心得文(#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),後面幾訪都指名了這道菜,這就構成必點的理由了。

上桌,乾乾淨淨的七隻蝦,就在上面,不帶配菜。這種時候照慣例,我只會吃三隻或兩隻,剩下四隻或五隻都是由陳半仙幫我清桌面。不過咬下第一口吃下之後,我立刻要求陳冠超,這道菜我要四三分,我四你三。

 

這是什麼樣的甜味啊!活靈活現,這是我對這甜味下的註解。這甜味就像體操選手一般,既是輕盈於空中畫出漂亮弧線,又能感受到、其力道的厚度。生抽醬油底,搭配橙子的輕盈感,去把整個甜味的層次拉出來。有著如此讓醉心的醬汁、卻不貪心,每隻蝦子僅僅均勻地裹上適切的量、而不是弄得整盤黏呼呼的。

在這樣的包覆之中,整隻可吃的蝦子首先是外層的脆殼,接著才是中間的蝦肉。

 

好吃,真的太好吃了。這才明白,能讓中菜高端格主一點再點的菜,原來是有這樣大的魅力。

 

 

魚子蒸燒賣。

頗為意外的一道。說是意外,因為這是在 EZTABLE 訂位系統中,預付每人五百餐費就會送一件的餐點。尤其在台灣,好吃的燒賣、就跟會做事的政客和日本製造的壓縮機一樣稀少。

可這一道,我和陳半仙都蓋上同意章。燒賣最直白的部分,還輪不上某嗑藥美食動畫所言、那層皮如何如何。媽媽樂,是有多少人吃得出來皮的差別?

最基本的,是那個餡啊!台灣的燒賣餡,都很臭!有種奇怪的腥臭味,感覺是用下等的食材(魚漿?豬肉?)(那個該不會是白豬的臭味吧?)弄出來的。大三元的燒賣內餡,有著溫醇的鹹味層次,還有Q彈的口感。皮…陳半仙說很優,我吃是覺得不錯。

 

雖然是招待的一道,但意外地很有水準,不馬虎。

 

 

上素扒竹笙。

人非聖賢,點菜出錯難免。想說要個青菜,看到有竹笙就點了。

上菜,竹笙一咪咪,大多都是白菜。調味…普通的燉菜,沒有下讓人印象深刻的調味。太平淡了。打高空一點、以純蔬菜料理來說的話,比台南的白菜滷還空虛,更遑論其他高端。

 

 

生菜碎牛飯。

點錯菜系列之二。堆高高的塔,好像台灣的大菜炒飯都喜歡搞這套?上桌後瞄了兩眼,就覺得不妙。炒飯這東西,真的是吃多了之後、用看的就能略知一二。

成色表示味道,炒這種深棕色,大概是下了沙茶底的調味,會用這種的普遍都不太行。亮度表示濕潤感,這裡米粒不見亮度,也不見俐落的飽滿,就是炒太溼了。看到這裡,立刻叫陳半仙等等多吃一點。

實際吃,與猜想相去不遠。沙茶味基底把整個味覺拉死在那個高度,吃不出層次。水感的炒飯,原因大概是來自於使用了太多的葉菜吧,炒著炒著、水分都出來了。好些的做法,是不是應該把菜先另外炒過、把水分先逼出來一些?

 

不做菜的我,也只能嘴嘴兩句、說怎麼弄比較好云云。但作為一介吃客,我還是得說,這炒飯真的不怎麼樣。

 

 

金牌叉燒酥。

我指名要點的港點。其實有些點錯菜了,我要的是叉燒包,我還以為有金牌叉燒包這種東西。

帶肉塊的叉燒餡,鹹甜各半,調味力道中間。比較不喜歡的部分是外頭的酥皮,吃起來太碎、沒有蓬鬆感和整體性,調味也幾乎都沒有。

 

 

 

鮮蝦腐皮卷。

陳半仙指名要點的港點。本來上桌三條切六塊,跟陳半仙說他點的他要吃掉兩條。我比他先試,吃了一塊之後就說三塊三塊分。

 

好吃欸!內餡漿對料比例漂亮,讓味道和口感都很好,脆感Q感兼具。但最驚豔的該是這腐皮,讓人想起沙田盛記麵家打邊爐用的腐皮。沒有多餘的油垢味,炸的脆感也好、不會過硬。

唯一在香港吃過的腐皮卷是 17 年冬天在龍景軒吃到的。那份腐皮卷的腐皮裹得很薄,餡料調的自然是好吃。港點用到龍景軒當標準真的太超過,下回有機會在香港找家普通港點試試看好了。

 

 

 

杏仁凍豆腐。招待的甜點,很普通。水感的豆腐,加上普通的調味。

 

 

整餐吃完兩人 3300,因為是透過網站線上訂位、加送了兩個燒賣。點餐雖然不盡正確,但多數餐點都在期待之上。以在台灣吃過的港式料理來說,算是很不錯的體驗。比較後話的是,以一家台北米其林一星的餐廳來說,在我認知中、的確就這水位。不錯的餐點、算是中規中矩的環境,普通的服務。

 

在味道方面會說得如此保守,是因為同和我一起去了兩次香港的陳半仙所說、這裡的味道還是適合台灣人些。香港那種對台灣人稍微過度、甚至完全過度、所謂”味正”的調味,還是讓多數台灣人不甚習慣。

總得來說,在台灣想吃些香港味的話,還是可以來這邊解饞。兩週前訂到假日中午的位子,也不算困難(但一定要訂位,人家好歹可是米其林一星餐廳。用餐當天中午全滿,不過有部分座位還是有翻桌)。但如果要用這家餐廳表明港式料理的精隨”味正”二字,我想還是有段距離。

 

 

米其林餐廳吃貨心得筆記目錄 :

[❉米其林餐廳筆記目錄 ❉]

 

 

<<店家資訊>>

大三元

[用餐日期] 2018/10

[官網] 官網

[地址] 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46號

[電話] (02) 2381-7180

[刷卡] 可

[米其林評鑑] ❉

[營業時間] 11:30~14:30,17:30~21:30

 

發表迴響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